唐妆浓[太平公主×上官婉儿]_郑氏之死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郑氏之死 (第2/3页)

来夤缘求进。昭容宅邸门可罗雀,冷落安静,与往日的热闹大相径庭。婉儿闭关诵经读书,后来也常去佛寺吃斋祈福,一呆就是十天半月。在千福寺的晨钟暮鼓中,她渐起隐退之心。皇帝按惯例询问她起复之事,婉儿只推辞说不必。她敷衍道,是自己把母丧定为三年,如今不以身作则,岂不为人耻笑。
  三年。三年以后世道如何,还真说不准。或许真的有机会离开吧,累了,倦了。
  “我啊,要我的婉儿活着。”母亲的话,在耳边阵阵回响,“能活着么,婉儿……不能离开这里么?”
  或许,能。平安符贴在胸前,渐渐有了温度。
  婉儿的离开使朝政一度陷入僵局,百般事务少人处理,弄得李显焦头烂额。好在韦皇后并不惧怕,很快引数名巫女入朝,顶替婉儿的位置。另一边,她的私生活也有声有色,养了两个男宠杨钧、马秦客,甚至有传言,说她与女婿武延秀也不明不白。当然,话说回来,韦后并不是武曌。敢在皇帝在世时蓄养男宠,此事并不简单。譬如医师马秦客,就是宰相宗楚客推举的,美其名曰二人名字相谐成趣,才荐与帝后。杨钧呢,也与武延秀、宗楚客等人勾结颇深,究其根本,仍是武家势力对后宫的渗透。
  韦后利用他们维持权威,志得意满之时,也不得不受其挟制。
  是年八月,南郊祭天。韦皇后眼馋高宗时的封禅,只可惜当时李显并不能达到“国泰民安,备受推崇”的要求,只能退而求其次,企图在祭天典礼上大出风头。韦后拉拢了朝中一批大臣,其中就有人上表:古时重大祭祀,必有皇后参与,南郊祭天也不能缺少。
  的确,宗庙的祭祀不能少了皇后,是因为皇后要作为晚辈祭拜先祖。从来还没听说过皇后参与祭天的。说巧也不巧,当时的宰相也是韦氏宗族,最终拍板让韦后参与大典,充当亚献。韦武联盟还极力撺掇,让皇帝定安乐公主为终献。若不是朝中反对声浪实在太高,这事也就做成了。
  亚献,多熟悉的词。当年武皇后在封禅大典中,做的就是亚献。她恨武曌,恨她冷血无情,将亲生儿子贬去房州,长达十四年之久。恨她生性凉薄,玩弄权术,害死自己一双儿女。韦后一生的悲剧,都由武曌一手造就。她对这位先辈恨之入骨,最后,却又变成了她。
  她甚至穿着天子的冠冕,立于祭坛之顶,傲视群臣。[r2]
  给皇帝捧祭品的叫斋郎,仪式完成后,可以加官进爵。韦后效仿这项制度,给自己弄了十数位“斋娘”。谁说女子不如男,斋娘也要加官进爵,她偏要把把夫荣妻贵反过来,整一出“妻荣夫贵”。同时规定,不因丈夫或儿子封爵的妇女,可以把爵位传给子孙。[r3] 女性能传授政治权力,有史以来,这是头一次被确认。
  潞州别驾李隆基,因着大典回到京城。他策马仰头,看着一出出闹剧,只恨自己生的太晚,没有实力亲手阻止她们。那时羽林千骑已改为万骑,李隆基与从前相熟的军官葛福顺、陈玄礼等人谈天,只听他们叫苦不迭。皇后空降的那几个将军,根本不会治军,只会喝酒打人,以此立威。
  李隆基拍拍老友的肩,好言安慰几句,又约了打场马球。告别以后,他唇边浮现一丝阴阴的笑。
  不久,韦皇后又一喜临门——安乐公主怀孕诞下一子。这是韦武李三家的男孩,武家借此机会,再次提出皇太女的议题。他们甚至说,愿意将这个孩子改为李姓,只要能让公主做皇太女。
  李显终于犹豫了。本来母亲姓武,天下也曾差点落到武家手里。虽说侥幸传到他手,武氏在朝野还有一定余威。加之皇后没有嫡子,说不准,立安乐为皇太女,就是最好的选择。他多次叫大臣讨论此事,武家人便拉来一帮臣子,都是宗楚客等人党羽,吵吵嚷嚷说就该立安乐为皇储[r4] 。
  事情进一步发酵,武延秀不免洋洋得意沾沾自喜,觉得自己离那龙座也不远了。时有谶言“黑衣神孙披天裳”,神孙,不就是圣母神皇之孙,他武延秀嘛。于是天天穿着黑衣服,要应这个谶语。[r5]
  一个武皇帝,已经让李唐皇室稀稀零零,再来一个韦皇帝,或是安乐的武家皇帝,就是灭顶之灾。何况韦皇后没有亲生儿子,她若上位,李唐必然毁于她手。太平再也坐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