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红楼之贾敏很嚣张_45 (第4/4页)
头谢罪之后又各抒己见。林如海冷眼看去,总算将今日之事猜个七八分。 提出让太子继位的文武百官极多,其中还有林如海的舅舅顾英。别人也还罢了,顾英绝不至于支持太子。林如海复又忆起乾清宫被围之时,顾英神色自若,自然他早就得知今日有此一出。 顾英知道内情还举荐太子,显然是受了人指使。发现了顾英的蹊跷,林如海迅速的整理思路,又见和顾英交好的其他官员反映亦是支持太子。初时站出来保举太子的,多数皆是乾清宫被围时神色镇定的,他们和顾英一样是出来造势的,后来刚开始神色慌张的官员也开始支持太子,显然这批人是随波逐流的,估摸着法不责众罢了。林如海心中便有了数:今日之事,剑指皇位,意在太子!举荐太子的人越多,景和帝对太子越忌惮。不过是借刀杀人罢了。 林如海再将目光朝太子脸上瞧去,只见太子面露得色,林如海更心中叹息。太子才智的确太过平庸,自处险境还不自知,只怕他今日发难也是受人挑拨指使。就是逼宫的孟将军,都未必当真是太子的亲信。 想到这里,林如海一愣,许多平日推敲起来蹊跷之处也想通了:十几年前,太子试图拉拢他,他便觉太子才智太过平庸得很,拉拢的人和手段都上不得台面。按理这样的人不至于会主动向景和帝发难。除非,有人暗中让太子感受到威胁,那么这个暗中威胁太子之人,只怕才是今日主谋。 顾英是文臣中有名的清流,清流名声极佳,却也有诸多限制。清流只能和同为清流的官员结交,否则便维持不了清流的名声。这些年,顾家也的确和其他权臣保持着距离,也因此景和帝放心将顾英放在吏部这样的要职上。 但是清流和另一种人结交却不会引人注目,比如闲王!三皇子因为母妃早逝,又性子恬淡,且成亲之后早早搬出皇宫,在宫外府邸居住。因此,凭谁分析朝堂形式的时候,皆将他排除在外。且他酷爱山水,今年更是在外游历大半年,因为要参加宮宴,年底之前刚回。三皇子这样一位闲王和清流偶有来往,也不会令人觉得不妥。 若是三皇子使用手段推波助澜让景和帝对太子下手,以景和帝的谨慎,镇压太子之后必然要肃清朝堂和宫墙内外。其他势大的皇子都要受波及,这一石数鸟之计,最后就算好处落到三皇子头上,也凭谁想不到。 贾敏还在担心林如海是否会错站太子引来杀身之祸。却不知林如海虽不知前世之事,却从另一个角度切入,也得出和贾敏差不多的结论。今日的主谋是三皇子。 林如海尚在沉思,景和帝突然问道:“众位大臣皆各抒己见,朕见林卿家尚未说话。不知依林尚书看来,几位皇子谁能继承大统?” 林如海深知以自己如今权势地位,定不能置身事外。若是没有和白家重逢,不知祖上之事,林如海今日必是识时务者为俊杰,亦是随百官保举太子。这样一来,太子便是受景和帝忌惮而坏事,自己既不是出头那一个,不过随了大流,自然于林家满门无碍。 但是知晓百年前之事却不同了,林如海夫妻两个一直忌惮景和帝卸磨杀驴。若是此时太子便坏了事,朝堂少了一股搅混水的势力,于林家反而不利。且三皇子那样心机深沉的人上位,他不知百年前三家恩怨便罢,若是知晓,对白林两家的威胁,可比太子大得多。如今只怕要助理太子一把,于自己反而是好事。 林如海只略一沉吟,正欲说话,顾英却轻微的咳嗽了一声。顾英是林如海嫡亲的舅舅,且一直门风清正,官声极好。众人见这情形,也觉林如海只怕也是看似支持太子,实则要坑他一把了。 谁知林如海站班列却说:“皇上如今春秋正盛,朝中太子早立,朝堂稳固,四海升平,并未到提继位之事的时候。” 林如海这些年加官进爵之快,众人都以为他是一个有眼力的,不想却是个十足的书呆子。乾清宫被围,只怕景仁宫也被困。他在这里说这样的话,岂不是往枪口上撞。他自己不顾死活,难道连家眷的性命都不要。 林如海边说话,边用余光往景和帝和三皇子脸上看去,却见景和帝和三皇子都是神色微微一变。